你以为的玻璃心,其实是3个“未愈合的心理缺口”在作祟
咨询项目:
心理医生免费咨询 发布:
杭州绿岛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时间:
2025-11-28
刷到过这样一条留言:“今天开会时老板皱着眉说了句‘方案再改改’,我回到工位就忍不住掉眼泪,明明知道他不是针对我,可就是控制不住觉得自己没用——我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评论区里满是共鸣:“我也是!朋友没及时回消息,就会想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被同事随口吐槽一句‘你怎么这么较真’,能郁闷一整晚”……我们总把这种敏感、易受伤的状态归为“性格弱点”,甚至会自我指责“太矫情”,却很少想过:玻璃心从来不是天生的,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那些没被看见的“心理缺口”。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在咨询室里见过太多被“玻璃心”困住的人,他们看似是“经不起一点风浪”,背后却藏着3个更深层的心理原因——而看懂这些原因,才是摆脱玻璃心的第一步。
第一个缺口:童年的“情绪忽视”,让你把“被认可”当成生存必需
小A是典型的“玻璃心”,工作中只要领导没明确表扬她,就会怀疑自己做得不好;和朋友相处时,哪怕对方只是随口提了句“这件衣服不太显气质”,她也会纠结好几天,甚至偷偷把衣服压在箱底。
聊起成长经历时她才发现,小时候不管考多好、把家里收拾得多干净,父母很少夸她,反而总说“这点成绩有什么好骄傲的”“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她形成了一种认知:“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我才是有价值的”。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绪忽视”,指的是父母或养育者没有及时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就像小A这样,童年时“被肯定”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就会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别人的一句否定,在她眼里不是“一个建议”,而是“我不够好”的证明;别人的一点冷淡,会被解读成“我被讨厌了”。
这种“情绪忽视”带来的缺口,会让我们像渴了很久的人一样,拼命想从别人那里“找水喝”,可越依赖外界的认可,就越容易因为一点“不被肯定”而受伤——毕竟,我们永远无法控制别人的看法。
第二个缺口:过度“自我归因”,让你把“别人的问题”扛在自己身上
“玻璃心”的人,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思维习惯:过度自我归因。
同事因为自己的失误耽误了工作,却顺口说了句“要是你早点把资料发我就好了”,你会立刻想“是不是我真的太慢了”;朋友因为心情不好对你态度冷淡,你会反思“是不是我哪里惹他生气了”;甚至陌生人在地铁上不小心撞了你一下没道歉,你都会琢磨“是不是我站的位置不对”。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我们在成长中形成了“责任归己”的防御机制。比如小时候父母吵架时,总说“要不是因为你不听话,我们怎么会吵架”;犯错时没人教你“这件事你做得不对”,而是直接否定“你怎么这么笨”。
久而久之,我们会默认“只要周围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是我的错”。这种思维模式就像给心裹了一层薄玻璃,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语、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被我们解读成“对我的指责”,然后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问题”扛在自己身上——可你明明没做错什么,却要为别人的情绪、别人的失误买单。
第三个缺口:“低自我价值感”,让你把“敏感”当成保护壳
有位来访者曾跟我说:“我宁愿自己敏感一点,也不想被别人当成‘没心没肺’的人。”原来她小时候总被说“你怎么一点都不贴心”,为了得到“贴心”的评价,她开始拼命关注别人的情绪:妈妈皱眉头,她就赶紧去做家务;老师叹气,她就反复检查自己的作业。
慢慢的,“敏感”成了她的保护壳——她以为只要能及时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就能避免被否定、被讨厌。可实际上,这种“敏感”背后,是深深的低自我价值感:她不相信“就算我不刻意讨好,也会被喜欢”,只能通过“过度关注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就像有些人总在关系里“小心翼翼”,明明自己受了委屈也不敢说,怕说了对方就会离开;明明不喜欢做某件事,却因为怕别人不高兴而勉强自己——他们不是“玻璃心”,而是太怕失去别人的认可,只能用“敏感”把自己裹起来,却忘了:真正稳定的关系,从来不需要靠“委屈自己”来维持。
不是你太玻璃心,而是你该好好拥抱“内在的小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原来那些让我们受伤的“玻璃心”,不过是内心的“小孩”在喊“我需要被看见”“我需要被肯定”“我需要被爱”。
你不必因为自己敏感而自责,也不用强迫自己“变得厚脸皮”——不如试着做这两件事,慢慢填补内心的缺口:
**第一,给“情绪找原因”,而不是急着否定自己**
下次再因为别人的一句话难过时,先别骂自己“太矫情”,而是问自己:“我现在难过,是因为他的话,还是因为我想起了小时候被否定的经历?”比如被领导批评后觉得委屈,可能不是因为批评本身,而是你想起了小时候父母不分青红皂白指责你的样子。当你能分清“当下的情绪”和“过去的创伤”,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你难过的不是眼前的事,而是没被治愈的过去。
**第二,每天跟自己说一句“我已经做得很好了”**
童年没得到的肯定,我们可以自己补回来。每天睡前花2分钟,想想今天自己做对了什么:哪怕只是“按时完成了工作”“给同事递了一杯水”“今天没有因为别人的话否定自己”,都可以认真地跟自己说一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种“自我肯定”或许刚开始会觉得别扭,但坚持下去,你会慢慢发现:你的价值,从来不是别人说了算。
其实,“玻璃心”不是你的弱点,而是你内心太渴望被爱、被认可的信号。那些让你敏感的瞬间,那些让你难过的小事,本质上都是“内在的小孩”在提醒你:该好好爱自己了。
别再因为“玻璃心”而自我攻击,也别着急逼自己“变强大”——先看见那些没被愈合的心理缺口,然后一点点用爱和肯定去填补。当你内心的缺口被填满时,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玻璃壳”来保护自己,因为你本身就足够有力量。
如果此刻的你,正被“玻璃心”带来的内耗深深纠缠,尝试了自我调节却始终难以走出困境,不妨来杭州绿岛心理咨询中心找我聊聊。作为这里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我会结合你的成长经历与当下的状态,为你定制专属的心理疏导方案,陪你一起看见并填补内心的缺口,让你摆脱玻璃心的束缚,拥有坚韧又柔软的内心。心理咨询电话:0571-86433196,13306538268(可添加微信在线咨询)
温馨提醒
杭州绿岛心理咨询中心面向全国提供高品质的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咨询、在线心理医生免费咨询服务,资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采用非药物的心理咨询技术,专业咨询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效果好。具有17年以上的心理咨询经验、成熟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及大量成功案例。
心理医生咨询内容:情绪疏导、
失眠、
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社交恐惧、
口吃、
疑病症、情绪低落、脾气暴躁、青少年心理问题等。
心理医生免费咨询电话:0571-86433196,13306538268(可添加微信在线咨询心理医生)
进入咨询中心查看咨询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