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首页
关于绿岛
心理咨询专家
服务内容
咨询流程
收费标准
心理咨询案例
查看地址
搜索
13306538268
咨询热线
0571-86433196
咨询热线
心理咨询
婚姻情感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咨询
心理健康
职场咨询
性心理咨询
城市心理咨询
更多
焦虑症
当前位置:
心理咨询
>
心理医生咨询
>
焦虑症
>
正文
焦虑症心理咨询:焦虑的五种类型
咨询项目:
焦虑症
发布:
杭州绿岛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4-26
在这个时代,焦虑几乎无处不在。焦虑实在是太容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比如,马上要进行的一场重要考试,不知能否发挥好,焦虑;身体不舒服,怀疑出了大问题,焦虑;要见一个大客户,很焦虑;要成为部门小组长了,不知道能否胜任,焦虑;工资不高,每月入不敷出,焦虑……
适度的焦虑是正常且健康的情绪。然而,过度强烈或持续的焦虑,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则可能是患上
焦虑症
,会影响身心健康。有些人还会有这样的体验:不知道为什么
紧张
,或者说,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焦虑。
焦虑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所有的焦虑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冲突”,也许是我们自身内部的冲突,也许是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冲突。
从
精神分析
视角,焦虑按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可以分5个层次或五种类型:
(1)失整合焦虑:怕死或不存在。不仅是惧怕肉体的死亡,更是惧怕自我的不复存在,是生死攸关的焦虑。
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是人与生俱来的。
一个小婴儿,出生时最需要的就是全然的照顾和呵护,所以,在生命的最早期,生存下来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
如果早期出生时,有过被抛弃的经历,比如饿了无人照顾,哭了却无人回应,或许就会比他人有较强烈的死亡焦虑,在后面的生活中被激活、唤醒而显现出来。
有死亡焦虑的人,会把这种害怕转换成外面世界的不安全,会有很多危险来伤害、消灭自己的担心,转而害怕一些具体的东西。
自我不存在的焦虑,不完全是身体上、肉体上的被消灭,而是一种失去自我的的恐惧。
这是一种对自我将被另一个自我压制和吞没并感到自我不再存在而产生的恐惧,通常又被称之为“崩解”焦虑、“融合”焦虑、“吞没”焦虑。
失整合焦虑源于:①害怕失去自我感;②害怕与他人融合后丧失自我界限;③害怕由于周围环境缺乏来自他人的理想回应或参照,自我会破碎或失去统一性。
比如,有些父母忽视孩子,或以爱之名义控制孩子,对孩子的爱是淹没的状态,要求孩子“听话”,从未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或尊重孩子的需求,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爱,会让人心生恐惧。这样的孩子只剩下一具躯壳,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和标准里,没有自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这些没有被看见的孩子,找不到自我存在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空虚、无意义感,长大后即使很成功却无法投入地享受生活,需要不停地寻找刺激、不停地更换目标,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们恐惧亲密关系,害怕与人太亲密,所以有意无意地破坏亲密关系,或者表现得非常疏离,难以信任和依赖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亲密意味着自己消失,这是一件让人无比恐惧的事情。
在一段关系或者一种环境中处的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觉得没有了自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容易出现各种焦虑的情绪,然后以找事、指责、
发脾气
、
分手
、搬迁、辞职等方式,去缓解焦虑。
总之,他们宁愿选择孤独地活着,虽然痛苦,但能够感到自我是存在的。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着被爱,但对他们来说,爱,意味着自己消失。
(2)迫害性焦虑:感觉外界存在很多的危险,其他人都是坏人,会伤害自己。
(比如其他人可能会在背后议论自己,总感觉有人在监视自己,会有种侵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迫害性焦虑较强,有的会有一些迫害性妄想,比如,路上有人看了自己一眼,就似乎在谋划着迫害性的计划。)
起源于克莱因学派的偏执-分裂位,在出生的头几个月,婴儿由于太脆弱、太害怕,会将母亲分裂为「全好」与「全坏」两种,把世界分为好坏对立的状态,将坏的和好的隔离开来,以避免好的感觉被坏的感觉吞噬的恐惧。
陈先生是某个公司的职员,他认为同事、领导对他都不好,对他抱有恶意,处处针对他。他总担心别人会伤害/欺骗自己,在他看来,好的人是全好的,坏的人是全坏的,他要时刻提防着受到坏人的迫害。
而追溯他的
原生家庭
和成长经历,发现他成长在一个非常不安全的家庭中,父母动不动对他各种躯体和精神虐待,他只能处处讨好父母,但潜意识里,他强烈地害怕和憎恨父母。
他内化了一个全坏的客体意象,并将这种可怕的意象投射出去,成为了迫害焦虑的来源。
(3)分离焦虑:害怕被抛弃和不被爱
这一焦虑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每当分离发生,必然激起我们婴儿期分离恐惧的潜意识记忆痕迹,尤其,分离焦虑是边缘性人格者的激烈而重要的体验。
这种焦虑体现在失去爱的客体,如父母亲人或重要养育者的丧失;以及客体爱的失去,如不被爱,不被关注,处于被忽视等状态里。
失去爱的客体的焦虑,也可以简单表达为“怕没人要“的恐惧。
爱的客体丧失,重要他人的失去,这种巨大的丧失对谁来说,都会带来严重的焦虑和长久的哀伤。
很多时候,是需要专业的陪伴和处理才能化解创伤。
小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哭得撕心裂肺,更多的恐惧是担心失去妈妈,怕妈妈从此消失。
因为孩子在三岁的心理年龄时,才具有“客体恒常性“的功能,即内心有稳固的妈妈的影像,不因妈妈的暂时不在而以为妈妈没了!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另外,就是丧失客体爱的痛苦,失去爱和关注的焦虑,简单说是“怕没人爱“。
小婴儿最渴望的就是父母的爱和关注,尤其是生命早期母亲的全然的呵护。
当一个生命开始慢慢长大,会走路,会说话,有情感交流时,更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
爱和关注不再是简单的吃喝方面生理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交流与滋养。
很多父母忙碌,或自己在情绪、纠纷里,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能透过父母的敏感回应感受到自己在情感上被照料到,就会是缺乏或匮乏。
这就会造成爱的纠缠,想要独立,但得到的爱还不够,还想要;但又得不到。表现为爱恨交加,既渴望期待,又失望愤怒。
在成人世界里,这种焦虑也很普遍。在各种关系中,一次次体验这种“怕没人爱“的焦虑、恐惧。而且,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爱,也缺乏被爱的能力,在亲密关系中想要被爱、被关注,却用失望、愤怒、生气的态度来表达,导致想要爱而不得。
2-3岁的孩子,最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处理好与抚养者的分离。当一个婴儿有幸在记忆深处建立一个稳定的客体的形象。此时,他拥有了
安全感
,能够忍受母亲离开时的焦虑,因为他已经有了确信:母亲只是离开,并不是死去或不要我了;我能够活下来,因为我内心里已经有了好母亲。
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人没有建立起这种稳定的爱的形象,这导致他们迫切需要外在的关系。每一次恋爱,都会活化这种被抛弃的恐惧,由于害怕被抛弃,他们甚至可能提前抛弃别人。而一旦对方真的同意分手,他们会出现心理的崩溃。他们深受分离焦虑的折磨,也不自觉地以类似的方式去折磨身边的人。
(4)阉割焦虑:我会被惩罚。通常会体现在个体成就方面,每当需要有所超越或突破时充满担忧与焦虑感;是指对“权威/攻击/竞争/成功”的恐惧。
阉割焦虑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与更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孩子成长到3~5岁的时候,就会出现俄狄浦斯现象。
这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爱上异性的父母亲,而且这里的爱含有性爱的成分。
第二,同性父母会受到威胁,他们会觉得,“这个丈夫/妻子是我的,你怎么敢和我来竞争?”
所以,同性父母对孩子的这个部分会采取惩罚的措施。
阉割焦虑其实和同性父母对抗的导致的害怕的心理。
这个时期的儿童最害怕的是躯体惩罚,而躯体上最害怕的是生殖器受到伤害,让他们感到高度恐惧,而产生阉割焦虑。
但是并不是真的阉割,而是和同性父母的对抗引起的害怕感。
俄狄浦斯冲突的本质是:渴望成功,却又恐惧成功之后的惩罚。
科胡特认为,俄狄浦斯冲突不是人类的共同命,在爸爸妈妈对孩子不好的时候,孩子才会有俄狄浦斯冲突,处在一种想要赢但是又不敢赢的状态中间。
在这一时期,如果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又有爱,爸妈永远爱孩子,孩子就能健健康康地度过这一时期。
倘若这个时期没有处理好,就会产生“阉割焦虑”:害怕成功、不敢成功;或者是虽然外在取得了成功,但内在的冲突、内耗极大地阻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感。
因为如果某些方面成功超越了自己的同性父母,他们潜意识会有一种恐惧感,害怕被惩罚。
为了避免这种“惩罚”,他们会通过一些方式来给自己制造很多障碍,限制自己的能力。
比如,明明智商不低却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在考试或竞争性的场合特别紧张(意识上想考好,潜意识又怕考得太好,既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的心理冲突,引起了内心的焦虑,让他们在考试时过于紧张);这次考好了下次往往会考砸……
通过这种抵消的方式让自己的焦虑恐惧缓解:有时满足了渴望打败同性父母的愿望,有时又向同性父母低头臣服、和解。
举一个例子:一个通过努力当上了中层领导位子的人,开始出现
失眠
、焦虑、身体不适和强迫的症状,这是因为当领导之后的成功感唤起了他的俄狄浦斯冲突,以至于要以
神经症
的方式来妥协形成,而之前只是普通职员的他倒可以心安理得。
(5)超我焦虑:这是一种没有达到内心的标准后的焦虑,特别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看法,总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成功和快乐。
比如我不应该总想着休息,我应该被所有人喜欢/崇拜/欣赏,我应该事业有成等等。“对不起、内疚、自责、羞耻、罪疚等”,是超我焦虑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这样的人无法好好享受生活,坦然享受感官快乐,如美食,美景;也很难享受好的
人际关系
带来的乐趣和滋养;无法
放松
自己,休假都必须带着的一些书就是证明。他们需要不断地奉献、不断地学习,才能缓解超我打压下产生的内疚感。
有位朋友是一个工作狂,即使患有焦虑症,仍然不想请假。他有时候觉得很累,身体确实扛不住了,即使请假在家,也闲不下来,不是看书就是做些别的事情来折腾,造成的结果是,特意请假在家休息,反而比上班时让他觉得更累、更疲惫。
如果是正常的周末在家,他就能真正放松与休息,焦虑也随之淡去。
作为
心理咨询机构
,接待了非常多因为焦虑问题而寻求帮助的来访者,焦虑症是可以治疗的,通过
放松训练
进行
心理辅导
可以很好地改善焦虑症状。
当然,虽然同样是焦虑问题,但焦虑并非一种单纯的、无差别的现象,要从根源上缓解或走出焦虑,更重要的是帮助当事人找到导致焦虑的问题核心,化解内在的冲突。深入心理咨询后,咨询师会分辨出当事人的焦虑类型,以及这些焦虑与心理发育阶段相关问题的意义。
温馨提醒
上一篇:
心理医生谈焦虑症的心理治疗
下一篇:
心理医生揭密焦虑症患者的内心世界
相关咨询:
心理医生咨询
心理医生免费咨询
心理治疗
抑郁症
强迫症
焦虑症
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
口吃矫正
疑病症
神经官能症
神经衰弱
失眠怎么办
精神科咨询
焦虑症
更多>>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
焦虑症的躯体症状有哪些
哪些人更容易患上焦虑症
神经质人格容易导致焦虑症
焦虑症的病因
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心理医生谈焦虑症的心理治疗
焦虑症心理咨询:焦虑的五种类型
心理医生咨询
更多>>
治疗失眠的自我催眠方法
太追求完美导致强迫症
强迫症的病因理论
口吃矫正最简单方法 实用的口吃矫正法
造成口吃的原因
社交恐惧的原因有哪些
心理咨询医生:轻中度抑郁症的自我治疗方法
心理医生谈焦虑症的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范围:
心理医生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
婚姻情感咨询
心理健康
职场咨询
性心理咨询
城市心理咨询
预约/咨询
咨询电话
0571-86433196
手机咨询
13306538268
微信咨询
留言咨询
心理咨询留言
关闭
咨询热线
0571-86433196
发送
心理咨询首页
关于绿岛
心理咨询专家
服务内容
咨询流程
收费标准
成功案例
网站导航
杭州绿岛
心理咨询
中心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571-86433196 手机号微信号:13306538268
咨询QQ:996094228
工作时间 当面咨询:8:30-18:00,电话音视频咨询:8:30-21:00,节假日不休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兴业街117号杨家春晓南苑15栋一单元301室
杭州绿岛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师
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免费咨询
心理医生咨询中心
心理医生哪里有
心理咨询哪里好
预约心理医生
婚姻问题咨询机构
婚姻咨询专家
婚姻修复咨询
情感咨询
感情咨询机构
婚姻挽回咨询机构
挽救婚姻的公司
情感挽回
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辅导
心理医生在线咨询
免费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医院
心理咨询平台
精神科咨询
心理医生咨询网
网上心理咨询
在线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电话
心理医院咨询平台
Copyright 2007-2023杭州绿岛
心理咨询中心
-
杭州心理咨询
中心
浙ICP备07504716号-1